行业品牌网

行业品牌网 > 行业资讯 > 内容

以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

时间:2024/2/22 10:29:10

我国已经连续十三年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接近30%。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迈出了关键步伐,正在从大而不强向大而有韧性有序迈进。当前,我国已经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制造强国建设要同人工智能、网络强国、数字经济有机融合,以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构建坚实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目标指引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同赋予了工业化新的发展场景和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强调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更深层次地融入到工业化中。党的十九大报告通过新发展理念指引引导四化同步发展,从新的系统理论体系上赋予工业化新的目的、动力、方式与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作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新型工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的“大旗”。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从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历程和取得的丰富经验来看,在新时代新征程,新型工业化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以保障国防经济安全为底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人工智能为赋能工具,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保障,提高企业微观核心竞争力,创造高附加值利润,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物质供给,为宏观经济稳定奠定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新型工业化具有六大主要特征:

一是自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以及两个创新的充分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的有效突破与迭代应用,以重大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研究引导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二是数实融合,通过实体经济产生丰富的数据资源,通过数字经济实现数据的价值创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配合,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倍增;三是高端绿色智能,从产品的角度来说,具有高技术属性、高附加值属性,是绿色产品,也是智能产品;四是协调协同,既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也包括了三次产业的发展协同;五是现代产业体系,传统产业能够持续迭代升级、拓展应用空间和应用场景,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撑,未来产业积极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六是安全,产业基础的薄弱问题基本解决,主要领域的“短板”“卡脖子”问题不复存在,外部的制约因素无法影响我国经济的顺畅发展。

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新形势,从国内来看,我国制造业已经从大而不强走向大而有韧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稳定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一批短板产品和技术实现突破应用,包括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的“新三样”成为稳外贸和提高制造业外贸质量的重要代表。从国际上看,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增多,资源供给从稳定向趋紧转变,原材料价格波动增加了制造业中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二是新理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型工业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业的产成品从为全世界提供物美价廉的中低端产品逐步向为我国人民提供优质的高端智能产品进行转变,要坚持问题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科技自立自强的问题、价值链中低端的问题、能源体系转型的问题,同时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为确保经济发展安全提供支撑。三是新技术,随着硅材料的大规模应用,一方面光伏产品推动了太阳能的有效利用,成为电力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通过硅材料形成了规模庞大和技术拉动能力强的集成电路产业,极大的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芯片在工业领域的深入应用,大规模数据得以产生、存储和传输,为第四次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数字技术将成为此次革命的重要标志,通过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产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创造数据价值。四是新能源,风、光、核、水等可再生能源正在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来源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以抽水蓄能、氢为代表的储能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发电—储电—用电方式能够为工业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能源。五是新方法,推动新型工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采用新的方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统筹中央地方资源,激发央企民企活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

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提质增效

数字化、智能化是新型工业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体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全面普及数字化转型升级将有力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提质增效,提高科技在产值的贡献,加快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应用,实现经济倍增和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一是明确“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我国主要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完成数字化转型,企业充分实现生产经营的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与应用,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得到大规模应用,部分行业重点企业探索实现大模型的垂直应用。到“十五五”末,数据在大中小企业中自由流动,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贯通,实现研发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仓储物流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实现普遍应用。

二是开展传统产业数字化技术改造。一方面,促进传统产品向下一代智能产品转变,传统制造业产品通过融合人工智能技术,衍生出具备记忆、交互、学习、预测等功能的新产品,具备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更好地反馈客户体验、更好地开展多方位交互、更好地提高产品的价值等四个典型特征。另一方面,鼓励传统产业应用国产化机器人、数控机床和成套智能生产线,开展生产过程和运营管理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新智能制造场景建设。在未来3至5年,人工智能制造场景将是智能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展生产制造数据的实时检测,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分析,搭建数据驱动的研发制造、智能在线实时检测、智能仓储与精准配送、智能设备管理与运用、智能能源监测与优化等新智能制造场景。

四是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优先围绕质量控制开展数字化建设,将中小企业的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作为公共产品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好数据运用基础。围绕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形成基于共性技术产品和个性技术产品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特色化细分行业的专业服务。重视知识的数字化,运用数字化方法将传统的经验知识进行沉淀积累。

五是“织链成网”在面上开展产业集群的智能制造。立足于工业园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通过统一系统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根据核心产业的需求,形成特色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健全完善的产业链级或细分行业级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共享制造、协同制造的新模式,集群内部数据自由流动、合作开放、治理安全高效。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