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警方经过深入调查,认定年初全网热议的“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为自编自导自演。涉事网红被全网封号,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短视频博主追求流量本无可厚非,但不惜为此造假传谣,就是误入歧途了。如果放任虚假信息充斥网络,人们的每一次感动都可能被利用,每一份同情甚至每一次愤慨都可能成为他人牟利的工具,那么,今后当那些真正值得被尊重的人出现时,人们可能会习惯性质疑;当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向社会求援时,善良的人也许会犹豫……这不仅消耗了社会公共资源,更在无形中消耗了人们对善良、美好、诚信、正义的信心,也损害了平台作为信息传播渠道的公信力。监管部门严打网络谣言,并将2024年作为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年,就是为了加固社会信任基石,维护清朗网络秩序。
网络是真实世界的延伸,绝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生态的健康,也关系社会信任基石的稳固。网红需要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而相关平台同样应有所反思。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平台上有段子,有消息,有生意,这些内容都在为吸引用户注意力展开激烈竞争。如果平台算法不能有效甄别内容,只是机械地根据受欢迎程度、反转次数和趣味性等推送,虚假宣传、恶意炒作等内容就可能大行其道,甚至损害消费者权益。
解决这个问题,可借鉴竞价排名广告的管理方式。在门户网站时代,搜索是刚需,而竞价排名广告与自然搜索结果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2016年,《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要求付费搜索广告应当与自然搜索结果明显区分并标注为“广告”,由此结束了乱象。为便于管理和区分,可要求短视频和直播“亮明正身”。试想,如果关于秦朗的视频中标明了“包含虚构情节”等字样,也许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联想。
对于平台来说,当下还有一个不小的挑战:人工智能生成的照片、视频越来越逼真,有图有视频未必代表真相。这意味着平台需承担更大责任,建立更加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尤其对于热点事件,在推送之前应有核实机制,最大限度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同时,对于含有广告赞助、虚构情节或人工智能创作成分的内容,平台应要求明确标注,避免误导用户。只有扎牢规则的笼子,才能建设一个真实可信的网络空间,赢得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