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之涣
类别:边塞诗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诗歌前两句铺垫了西北边塞的背景,后两句就由写景转向写情。此诗作者利用这些典故和内涵,表达了他的深沉复杂的情感。诗歌说,羌笛何必吹奏幽怨的《折杨柳》曲,也可以理解为何必抱怨杨柳,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杨柳得不到温暖而迟迟不长枝叶,无柳可折,也无人可以送别,因为远戍关外的人不知何日才是归期,他们和那些杨柳一样得不到春风的吹拂。作者写了永无春色的孤城,荒寒的绝域,艰苦的从军生活,但诗歌也有着壮阔的画面,从容豪迈的声调,所以这首诗是在壮观中寓含着苍凉之感,哀怨又不失豪爽,凄婉而不失宏放,沉雄浑厚,气骨内敛。
作者:白居易
类别:五言律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也是作者应考的习作。因为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但就是这样一首颇受限制的遵题之作,却成了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成了名重一时并传诵千古的佳制。《赋得古原草送别》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那一幅芳草萋萋、古原送别的情景,却表现得十分真切。首句离离原上草,写眼前景,出语坦易。既扣紧题面古原草又极简炼地交待出送别的特定环境与时序,可能功力之深厚,后半首更是由枯转荣,描写出春风吹不尽,坚韧之感,又在原草旺盛生命力的同时,笔调暗转,引入送别情意,并为送别备下了一个典型的环境。第四联再一次扣住题面,并正面描写送别。王孙,贵族,借指诗人的朋友。萋萋,草盛貌,此以春草之盛喻别情之满。该首诗集中体现出了白诗的艺术特色,传诵千古。
作者:常建
类别:五言律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题壁诗作,曾入选《唐诗三百首》,该诗现存有5个版本,具体创作时间不明,只知是诗人仕途不得意游山时所留,诗中所写的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始建于南朝,到唐代已属古寺。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不仅写出了佛教寺院的幽静环境,也写出了诗人的淡泊情志。万籁俱寂,余钟磬音可以看出来,诗人写此诗除了要表现寺院附近的山景外,更想表现古寺之静;写古寺之静,为的是想表现自己的心之静。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作者:王勃
类别: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扣题。起句写送别的地点是在首都长安。城阙原为皇城上的望楼,这里借指皇宫所在地京城长安。颔联承上写送别。三句点出离别两字,表明送别之意。颈联转出新意,知心朋友不会受到距离的限制。王勃采用对比的方法,运用对仗的手段,将这层意思表现得十分简洁与鲜明,因此广为流传。尾联以劝慰朋友作结,不要在分手时像小儿女一样流泪。此诗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都极具初唐风格。
作者:崔颢
类别:七言律诗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是诗人于武昌登黄鹤楼时所作,是崔颢的代表作。这首诗,写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情。诗的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诗的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寄托乡思;尾联两句即景抒情寄托乡思。诗人站在黄鹤楼上,隔江的景色是如此的清新、淡雅、幽美,不知不觉已日落西山,黄昏降临,此时此景,勾起了作者缕缕思乡之情。全诗意境茫远、抒情真挚、气势雄浑、语言流畅,用完美的艺术形式痛快淋漓地写出了诗人与许多人共同的感受。语言的通俗流畅,一气呵成也增加了诗的阅读美感。
作者:张继
类别:七言绝句、羁旅诗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这是一首著名的绝句。诗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边静夜的景致,抒发了作者的羁旅愁怀。诗的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就营造出了一个凄冷孤寂的秋夜的惨淡景象,耳边也突然响起了一阵乌鸦的啼叫声,这样的声音使得整个环境越发显得空旷、凄凉和悲楚。接着看到了江上星星点点的渔火,这渔火、江枫构成了一幅绝佳的秋景图,可作者心绪不佳无法入眠,透露出了渔家冷落孤寂、漂泊不定的生活实际。这时诗人听到了从寒山寺传来的夜半钟声,无形中将诗人的孤寂推到了极致,将整首诗所营造的感情氛围也推到了高潮。而诗人的感情也在随着景物的推移转变不断变化,使得诗的感染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诗中,张继精确而细腻地写出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使人从有限的画面中获得了悠长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
作者:杜甫
类别:五言律诗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本诗为大历三年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寓岳州时所作。首联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夙愿终偿的欣喜之情。《登岳阳楼》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运用昔闻今上,喜初登也,用时间概念连接两个描述作者行动的句子,使得登临者兴高采烈的情状溢于言表。颔联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绝不因身世的漂泊就意气消沉。这正是诗圣的可敬佩之处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作者:杜甫
类别:七言律诗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该诗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首句写登高仰望,写山,秋风急吹,天高气爽,峡中不断传来猿猴长啸之声,哀转欲绝;第二句写登高俯视,写水,白白的沙滩,鸟儿在来回飞翔;颔联两句分承首联的一、二句,从大处、远处落墨,进一步描写登高望到的山景和江景;诗的后四句写登高感触之情,颈联抒写自己长期漂泊,触景生悲和多病缠身、登高伤怀的凄苦心情;尾联叙写自己艰难潦倒的遭遇和悲凉寂寞的情怀。此诗表现了凄清壮阔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沉郁悲凉的感情,该诗的平仄粘缀也都符合诗律。
作者:王之涣/朱斌
类别:五言绝句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的诗作。诗的前两句,是写登楼所见。写得时间准确,景象壮阔,气势恢宏。白日依山尽,写举目西望。这两句写得苍茫壮阔,豪放雄劲。事实上,上句景色为诗人亲眼所见,是实写。下句是观奔腾呼啸黄河而引起的亢奋之想,是虚写,虚实结合,勾勒出了一幅雄浑豪放的北国山水图。诗人在后半首,却出人意表,再翻新意。写出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本已登高临远,饱览了壮观之景,享受到了观雄奇江山之乐;但他希望看得更多、更远、更阔。此诗四句皆对,却了无对仗之痕,不见呆板滞涩之病和支离破碎之伤。一气流走,充沛贯连,有悠然不尽之韵。细细体察,皆缘其气势足、命意高也。
作者:王维
类别:七言、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前,更确切地说当作于天宝九载(750)他母亲去世以前。当时他在京先后担任左补阙、侍御史、库部员外郎、库部郎中等职务,写了不少送别诗。这首诗前两句写景。首句写渭城早晨的雨水打湿了轻扬的尘埃,空气很清新,王维将元二一直从长安送到渭城,可见两人情谊绵绵;次句写客舍周围的柳枝普遍长出嫩芽,由枯黄变为嫩绿了,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后两句写话别。依依惜别之情,通过殷殷劝酒之声表现了出来,这寥寥十四个字,就将好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抒写无余。言简意赅。这首诗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共鸣,是因为写出了人们在送别时所普遍具有的情感,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