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长:5.5米
眼镜王蛇,是世界上最长的毒蛇,主要分布在印度、菲律宾等地,该蛇一般栖息在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区,经常见于在森林边缘、水源附近等地,白天活动频繁,白天觅食,晚上藏于洞穴内歇息,以其他蛇类为食,眼镜王蛇不惧怕其他毒蛇,当食物不充足时,它们甚至可能会吃同类。
体长:3.6米
菲律宾眼镜蛇是一种具有毒性的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菲律宾的吕宋、民都洛、卡坦端内斯省和马斯巴特等岛屿。在他加禄语中被称为ulupong。菲律宾眼镜蛇的栖息地包括耕地、居民区和密林。它以蛙类、鼠类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体型短胖,约长1.7米,民都洛岛的个体可达2米长。体色会随年龄逐渐变浅棕色,喉颈位置有时会有一条黑色纹路。颈部附近有20多环蛇鳞,躯体中部有21环蛇鳞,腹部有182至193环蛇鳞,尾部位置有36至49环蛇鳞。鳞纹分布有时会不均匀。
体长:3.5米
苏门答腊毒眼镜蛇通常为蓝黑色,马来半岛南部的个体偶尔呈微黄色或淡褐色,也可能没有眼斑。苏门答腊的颜色为黑褐色,而婆罗洲的为土黄色。
体长:3.1米
印度眼镜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眼镜蛇科,体长1.35-1.5米,有些个体可达2米。它的皮褶宽阔,形态像眼镜,皮褶上的眼镜纹因蛇种不同而变化多样。它主要分布在印度大陆、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孟加拉国等地。印度眼镜蛇栖息在低海拔地区,喜欢干旱的农垦地、果园和季风林底层。它凶猛且攻击性强,对物体移动敏感,捕食猎物准确迅速。它是卵生动物,每年产卵于地下巢穴,孵化期为48-69天。在印度文化中,印度眼镜蛇备受尊敬,与耍蛇人一同出现。印度眼镜蛇舞是印度著名的民俗娱乐活动。印度眼镜蛇受到印度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保护,并被列为CITES附录二级物种。
体长:3米
黄环林蛇,游蛇科林蛇属的爬行动物。体长180-250厘米,体型细长侧扁,头部稍呈三角形,大眼睛有垂直瞳孔,具有后沟牙。具有黄色斑纹,头部背面为黑色,鲜黄色的上唇鳞、下颔和喉部,身体背部为黑色,腹部为黑蓝色。栖息在苏门答腊和马来西亚的红树林沼泽中。有较弱的毒性,善于防御和进攻。个性温驯。以两栖动物、小型蜥蜴、鸟类和卵为主食。每次产卵4-15枚。被称为会总结经验的伪装达人。具有夜行性的毒牙。
体长:2.7米
舟山眼镜蛇是一种大型前沟牙毒蛇,属于眼镜蛇科,其体型中等偏大,成体全长1.5~2米,一般主要以蛙、蛇为主,鸟、鼠次之,作为沟牙类毒蛇,分泌的是神经性和血循性混合毒,被咬后如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现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南部,台湾岛,越南北部。
体长:2.7米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于云南、四川和广西。近年来,此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其为泰国眼镜蛇。拉丁学名为Naja Kaouthia,英文名为Monocled Cobra, Bengal Cobra。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它是一种大型前沟牙类地栖型毒蛇,成体平均长度可达1.5~2m。当受惊时,它会竖起前半身,颈部扁平并扩大,采取攻击姿态。它的体色通常为棕褐或灰褐色,背部有黑褐色的细横纹,腹部前部为暗白色,后部为灰褐色,颈背部斑纹为单圈。它的食物包括鼠、鸟、蜥蜴、蛇和蛙等。它是卵生的。
体长:2.6米
拟角蝰体长40-70厘米,可达108厘米,雌蛇大。虽非巨大,重量不容小觑,有时超过500磅。头部扁平,鼻端短圆,鼻翼有活瓣。体型小而宽阔,眼睑上盖有细碎鳞片构成的拟角。移动缓慢,多夜间活动。温和,受干扰时会威吓。不擅长土中藏身。卵生,每次产11-21枚蛇卵。适合饲养。
体长:2.5米
花脊游蛇,一种鳞目游蛇科动物,头长眼大,眼瞳圆形,身体呈长圆柱形,腹部鳞片侧面有凸棱,背部为灰褐色,背中央有一行暗棕色的菱形斑纹。该物种仅分布于新疆南北疆,栖息于半荒漠或绿洲地带,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它的上唇鳞有8 (9)行,眼前鳞有2行,眼后鳞有3行,颞鳞数量为3 (2,4)行 (左右各有一边)。背部鳞片光滑,有212115行;腹部鳞片带侧面凸棱,雄性有203对,雌性有216对;尾部下方鳞有93对(雄性)或67对(雌性);肛门鳞分为两份。全长雄性平均为797-855mm,雌性平均为809-1004mm。它的背部为灰褐色,中央有一行暗棕色的菱形斑纹或窄横斑,两侧各有一行较小的暗棕色斑纹,与脊斑交错排列,这些斑纹在尾部背部连续成3条纵纹;腹面为白色,或有零散的细黑点。
体长:2.5米
黑唇眼镜蛇属于脊索动物门、爬行纲,以小型哺乳类、青蛙、蜥蜴或蛇类为食,也善于捕食鱼类。它是一种大型眼镜蛇,最长可达2.7公尺,身体为黑色,头颈部为褐色,腹部是黄白色并有黑色横纹,唇鳞为白色,周围有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