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安徽省面积:119.10km^2 人口:0.00万人
1、地理位置。 马城镇位于怀远县东南部,距县城10公里,东邻天河,与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接壤,南与淮南市上窑镇分山而治,西临淮河,与常坟镇隔河相望,北与荆涂风景区相连,中夹国营十二门塘水稻良种场。 2、面积。 全镇政区面积157.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万亩,人均耕地1.5亩,东西最大距离12.3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5.6公里。 3、自然环境。 ①地形、地貌: 马城镇位于淮北平原南缘,沿淮丘陵东南部,镇域南部为大洪山山脉,呈东西走向,东部、西部分别毗邻天河、淮河,地势较低洼,尤其毗邻天河西侧的部分村庄常受洪涝灾害。镇整体地形为南高北低,东西两侧低洼。东部属缓坡岗地和浅洼平地,西部属泛带平坡地,南部属丘陵堆积带。 ②气候: 马城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季风明显。夏季以东南风为主。降水、温度在年际、年内变化较大,表现为冬季干寒,夏季炎热多雨。平均降雨量903.2mm,年最大降雨量为1559.5mm(1954年),年最小降雨量442.1mm(1978年),6至9月份降水集中,为年降水的60%,11月至来年2月降水量最小,仅占年降水的10%,年均蒸发量1626mm,潮湿系数0.7,相对湿度70——80%,年均气温15.1°C,极端最高气温41.5°C,极端最低气温-24°C,全年无霜期200-220天,冻结最大深度0.16m(1956年11月10日)。 ③山脉河流。 河流:马城镇境内主要河流为淮河、天河、独山河、龙南新河(人工河),水面面积大约为2829.71公顷。河网密度一般。径流总量一般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两部分。地表径流深度一般在2.5-2.6米之间,地下水常年深度1.5-2米之间,旱年可达2.5米。多年平均降雨入渗补给量为250毫米,中等干旱年份降雨入渗补给量为210毫米,干旱年份降雨入渗补给量为170毫米,降雨入渗为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湖泊:马城镇境内湖泊主要有孔津湖(怀远四大名湖之一),位于淮河右堤苏黄段内,荆山湖(怀远四大名湖之一),与孔津湖隔河为邻,黄郢水库、禹庙水库。孔津湖现已改造成为“十里稻花香、满田泥鳅肥”的生态良田和水产基地。“孔津湖牌”泥鳅飘洋过海,出口韩国。 山脉:大洪山是马城镇,也是怀远县南部群山,属淮南丘陵区,西自淮河右岸新城口,东至禹庙,延绵10余公里,大小山峰10余座,海拔均不足200米。超过100 米的有:大峰山(111米)、大白山(130米)、大磨山(164米)、赤坝山(126米)、尖山(136米)、钱家山(130米)、姜家山(168米)。 4、自然资源。 ①生物资源 马城镇境内有植物200多种,动物100多种。 a、植物 粮食作物:小麦、大豆、山芋、绿豆、红小豆、谷子、豇豆、水稻、玉米、蚕豆等; 经济作物:花生、红麻、薄荷、大蒜、蓖麻、油菜、芝麻等; 蔬菜类:白菜、韭菜、萝卜、茄子、豆角、辣椒、大蒜、梅豆、西红柿、马铃薯、地瓜、洋葱、大葱、芹菜、菠菜等; 瓜果类:南瓜、葫芦、冬瓜、西瓜、甜瓜、苦瓜、北瓜、桃、李、杏、梨、枣、石榴、柿子、菱、藕等; 野生药材:半夏、半枝莲、半边莲、马齿苋、酸枣、菟丝子、野薄荷等; 树木:大官杨、沙兰杨、法梧、泡桐、槐树、椿树、刺槐、榆树等。 b、动物 主要有:禽类、鸟类、龟类、虫类等百余种。 ②土地资源 马城镇位于淮北平原南部,为下降堆积平原,有较厚的土层和矿层,在砂层中含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境内第四纪地层比较湿润,有湖泊沉积物和残积物,粘土、亚粘土、粉细砂土交替沉积。据初步调查,由于受地形、成土母质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潮土、棕壤土等二等土。 全镇现有土地总面积15784.4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947.3公顷,林地1269.44公顷,未利用土地293.78公顷;水域2829.71公顷。 ③矿产资源 马城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石灰岩资源主要分布在镇南部的大洪山,品位高、质量好,矿石裸露,易于开采。镇东部有丰富的铁矿,现有的生产能力可以开采30多年。大洪山东部还有名闻遐迩的观泉。新城口至马头城之间的淮河内蕴藏大量河沙,是建筑的上等材料。 5、自然灾害。 风:马城镇属暖湿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风主要为台风和龙卷风,冬季以偏西北风为主。 雨:马城镇年均降水量为903.2mm,年最大降水量为1559.5mm(1954年),年最小降水量442.1mm(1978年)。6-9月份集中年降水的60%,11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最小,仅占10%。 冰雹:冰雹常在夏季对流天气出现,但冰雹不大,一般不会给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 冻:马城镇处在淮河右岸,年均气温15.1°C,极端最高气温41.5°C,极端最低气温-24°C,全年无霜期200-220天,冻结最大深度0.16m(1956年11月10日)。 病虫害:病虫害以旱地作物或水稻病虫害为主,水稻病虫害以纹枯病、卷叶螟、稻飞虱为主。 6、政区沿革。 马城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远在4200多年前的尧、虞时代,这里就设有涂山氏国,是涂山氏族聚居之地(荆涂春秋)。 秦代公元前221年在这里设当涂县(安徽省情)。 公元前137年,西汉建元四年,设当途侯国,地址先设涂山北麓,后被淮水淹圮,移筑马头城(怀远县志),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封魏不害为当涂侯,属九江郡,涂山也改名为当涂山(大清一统志)、(汉书·地理志)、(怀远县志)。 王莽新朝时(公元前9-25年),当涂改称山聚。(怀远县志) 东汉时,复置当涂县(安徽省情),(怀远县志)。 三国时,属魏境,当涂县废、(怀远县志)。 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再设当涂县属淮南郡(安徽省情)、(荆涂春秋)。 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侨立当涂县于江南(今当涂县境), 废古县为马头城(大清一统志)、(辞海1210页)。 东晋安帝元年(公元397年),置马头郡(因山形立名),治所在马头城。辖境约当今安徽怀远及蚌埠市西部地区(辞海)。 北齐,设荆山郡(以山立名)。改马头郡为马头县,为荆山郡治所(辞海)、(怀远县志)。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废荆山郡,改马头县为涂山县(以山立名),属钟离郡(辞海)、(怀远县志)。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涂山县并入钟离县(怀远县志)。 五代十国属南唐;后周,赵匡胤征南唐,在马头城设镇淮军(怀远县志)。 南宋时,马头城一度沦为金人之手,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韩世宗收复淮北失地,再置荆山县于马头城。宋理宗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设怀远军,辖荆山县(怀远县志)。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元月,撤废怀远军,与荆山县合并,定名怀远县,治所改置今怀远城关(怀远县志)。至此,马头城作为方国、县、郡治所地早于怀远县城1500多年。 明,属江南省凤阳府怀远县(怀远县志)。 清,属安徽省凤阳府怀远县(怀远县志)。 清康熙十年(1671年),县以下设置都图,一直到清末(1911年),时马头城境分属10都3图、5图、7图、10图。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都,改图设方,方下设保,设马头城方。 民国五年(1916年),改方设区,马头城区为第二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实行保甲制,全县设10个区,马头城区为第二区,辖76保、804甲。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全县并为5个区,马头城仍为第二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马头城沦陷,全县65%以上土地被日伪军盘踞。翌年,日伪政府划设6个区,马头城为二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实行区、乡制,全县设6个区马头城区仍为第二区,辖马头城、禹帝庙、考城、龙头坝、上窑、孝仪6个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抗日战争结束,民国县政府设5个区。马头城区仍为第二区。 1949年1月,怀远解放后,马头城划属凤阳县。 1952年,凤阳县宫集区划归怀远,改名为马城区,辖上洪、白衣、孝仪、马城、秦集、草寺、新城、花郢、仁和、庙前、宫集、西泉、仲集、钟井14个乡。 1958年9月,撤区建社,设马城人民公社和孝仪人民公社。 1964年5月,恢复马城区,辖马城、孝仪、禹庙、上洪4个人民公社。 1969年2月,撤区并社,复设马城人民公社和孝仪人民政府公社,成立公社革委会。 1980年1月,设区划社,复设马城区,辖上洪、白衣、马城、孝仪、禹庙、新城、庙前7个人民公社。 1984年1月,以社建乡,以队建村,公社改称乡,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 1992年3月撤区并乡,撤马城区,设马城镇和孝仪乡。 2004年4月,乡镇区划调整,孝仪乡整建制划归马城镇。 7、镇区现状。 2004年4月,乡镇区划调整,原孝仪乡整建制划归马城镇;原马城镇的上洪、下洪、杜郢、涂山、陈郢、徐郢、韩郢、冷水等8个村划设荆涂风景区。全镇现辖24个行政村,320个村民小组。 8、人口。 马城镇现总人口为8.13万人,城镇及非农业人口为15312人,占总人口的2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15人。民族主要是汉族,只有极少数回族。性别构成,其中男性为48617人,女性为32683人;文化程度构成,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6.7%,初中占23.6%,小学占43.5%,文盲半文盲占15.2%;劳动力构成,其中青壮年劳动力为53183人,包括男劳动力32845人,女性劳动力20338人;家庭主要以一家三口、一家四口为主,其中一家三口的占32%,一家四口的占47%,其它占21%;姓氏构成,李、王、胡、蔡、马、刘、成、张等姓氏人口较多。 9、名胜古迹。 马城镇现有的名胜古迹,主要有206国道927公里处的观泉,洪集中学院内的古银杏树,马头城北0.5公里小新庄南的当涂县城遗址等。 2月,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马城镇为安徽省卫生乡镇(街道)。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安徽省面积:63.70km^2 人口:4.00万人
怀远县辖镇。1951年设常坟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87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0公里,东临淮河。面积63.7平方公里,人口4万。公路直达县城,淮河常年通航。辖王庄、岗陈、易刘、汪郢、北园、集西、常坟、镇西、菜圩、中圩、孙小圩、涧口、易家、张桥、中心、大门、西巷、东巷、沃洼、后尹、前大郢、双圩、永西、牛王庙、屠郢、永平、常巷、王嘴、水巷、前王、新桥、中南、南湖33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产水稻、小麦、豆类。乡镇企业以碾米和榨油业为主。为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出生地,有常遇春墓。. 2020年4月,常坟镇上榜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名录。 2014年7月,常坟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安徽省面积:96.00km^2 人口:3.80万人
一、 基本情况 鲍集镇地处怀远北部,距县城30公里,行政区域总面积184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人口8.1万人,土地面积16.8万亩,是县北商贸重镇、安徽省重点建设乡镇、蚌埠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镇。 二、 区位交通 鲍集镇交通便捷,206国道越境而过,合徐高速公路在镇南留有出入口,为鲍集发展道口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带动了该镇物流、运输、饮食服务、招商引资等多领域、多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该镇积极争取实施“村村通”项目,加强乡村公路建设,鲍火路、鲍高路、鲍王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相继建成,通车里程达35公里,为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人文历史 据《鲍集区志》记载,鲍集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悠悠岁月中,鲍集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耕耘生息,建设着自己的家园。鲍集拥有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西楼村谷堆眼,这个自然庄由3个大谷堆和72个小谷堆组合而成,大小谷堆一脉相承,连绵起伏,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据测量,大谷堆最高端比地平面高出1.4米。人们曾在大谷堆农耕时,发现汉代的五株钱,铜制印章等,据此推算大谷堆历史之久远。 四、 产业特点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村经济,建成了小麦优质生产基地,小麦产量和品质有了明显提高,小麦单产由过去的300公斤左右,提高到现在的450公斤左右。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比重进一步增加。蔬菜生产向品牌要效益,形成了大棚黄瓜、黄心乌、大豆青等优质蔬菜产品。其中“高老庄”牌黄瓜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品和产地论证。黄瓜协会被授予“安徽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示范单位”。蔬菜科技示范园被县委组织部列为“党员干部双培双带示范教育基地”。镇党委、政府抓住自身的区位优势,在合徐高速公路入口处开辟面积达98公顷的工业园区,第一家入驻的企业安徽加莱姆化工有限公司,已正式投产,产销两旺。着力发展劳务经济,2008年输出劳务1.7万人,收入1.7亿元。 五、 民风民俗 在历史长河中,鲍集人创造着灿烂文化和朴实的民风民俗。花鼓灯、泗洲戏是扎根民间的艺术,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如今的花鼓灯节术锋头正键,在历届花鼓灯艺术节上屡屡获奖。2006年代表安徽省参加浙江兰溪市兰花节,荣获优秀表演奖。 六、 工作亮点 鲍集镇着力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凝心聚力谋发展,2007年,该镇被授予“安徽省五个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2007年,该镇计生工作位居全县第三名,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着力发展体育事业,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2007年,该镇荣获“全国全民健身运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鲍集高考本科达线654人,位居全市农村中学之首。 改革开放中的鲍集在新农村建设中正在阔步前进。 联系电话:0552-8881009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安徽省面积:96.00km^2 人口:4.40万人
曹老集镇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北部,东经117°18′-117°25′、北纬33°31′-33°36′,南距蚌埠主城区10千米。北接固镇县,南邻淮河,东接五河县,西壤怀远县。东西长13千米,南北宽9千米,面积96平方千米,人口4.7万人,辖3个社区、12个行政村。城镇规划面积7.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52平方千米,城镇人口1.6万人。地处淮北平原南缘,地势平坦,海拔高程15.0~19.2米,南部沿北淝河地区地势低洼。京沪铁路、101省道纵穿镇境,有年吞吐量达3万吨的曹老集铁路货场。景区有三汊河湿地、金山湖等。 沿革 东汉建安二年,曹操亲率百万大军讨伐寿春的袁术,驻营于北淝河北岸,时称曹家营。后聚商成集,曹老集由此得名。1958年设淝光公社,1963年改曹老集公社,1965年由怀远县划归固镇县,1983年改乡,1992年置镇 。位于固镇县南端,距县城30千米。1997年,面积96平方千米,人口4.4万,辖水牛陈、曹老集、高老家、张陈、淝光、高吴、清河、周台、周集、庙西、常郢、陈家、南郢、交通、西楼、王郢、杜桥、陈郢、李甘、戴集、高湖、杨湖、金庄、杨家、李湖25个村委会。2004年划归淮上区管辖。 以农业为主,产小麦、水稻、红麻、花生、芦苇。盛产葡萄、苹果、酥梨。镇办企业有农机修配、面粉、砖瓦、建筑等企业。 文物遗存 蚌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实地调查阶段日前正式开始,截至11月10日,普查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淮上区曹老集镇的普查中,新发现文物点18处。 曹老集镇,据传为曹操打仗屯兵之处,故称曹老集。境域基本为历史上的黄、淮泛区,不少文物点被埋藏于淤积地下,发现文物的难度相对增大。此次实地调查遵照国务院不漏乡镇、不漏社区、不漏地块拉网式普查的原则,采取文献查询掌握资料,实地走访取得信息,实地地面踏查最后确认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顺利进行。 截至目前,在曹老集镇境内已新发现文物点18处:东郢古井、周台村侵华日军炮楼、大常郢村遗存、大常郢村窑厂墓葬群、庙东墓葬群、常郢小学墓葬群、顾沟沿顾氏家族墓、小台子唐宋遗址、大台村遗址、庙东台地遗址、庙东爱觉(角)遗址、周集村遗址、周集卞井遗址、老圩子遗址、小樊台遗址、周集狗不咬遗址、老圩子小庙遗址、李嘴子遗址。这些文物点在时间上,从汉代跨度到现代。 在新发现的文物点中,东郢古井位于曹老集镇周集片南郢村东郢组东北200米,砖结构,口径71厘米,相传为三国曹操屯兵于此地时所掘的七十二井之一,是考证曹操屯兵淮河流域的重要资料。顾沟沿顾氏家族墓,位于曹老集镇周集片周郢村顾沟沿村子西部,现存明清至今顾沟沿村顾氏家族墓七十余座,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此顾氏家族墓的资料将是调查研究明清淮上低洼的黄、淮泛区域内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们搬迁、居住史的重要依据。周台村侵华日军炮楼,位于曹老集镇曹老集片周台村,紧挨着京沪铁路路基西侧,七号沟北侧高地上,占地约120平方米。该炮楼扼守京沪铁路及水道,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是1937—1945年间侵华日军留下的历史罪证,是其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组成部分。周集狗不咬遗址,位于周集自然村西侧,现为耕地。地面发现汉代的绳纹红、灰砖瓦片及唐、宋瓷片,分布面积约45189平方米,是研究汉以来该地区文化、经济的重要资料。 2月,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曹老集镇为安徽省卫生乡镇(街道)。 2020年4月,曹老集镇上榜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名录。 2014年7月,曹老集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安徽省面积:65.00km^2 人口:3.90万人
蚌埠市郊区辖镇。原属凤阳县淮光公社,1958年划归蚌埠市郊区。1961年析建长淮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与淮光乡合并设长淮卫镇。位于市区东,淮河南岸,西部与东市区城乡交叉,距市府10公里。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3.9万。京沪铁路、合(肥)蚌(埠)公路横贯镇境。辖东风、南湾、卫东、长淮、淮上、陈郢、余滩、汪庙、高郢、淮光、朝阳、老山、司马庄13个村委会。农业以小麦、水稻、豆类、蔬菜种植为主,盛产西瓜。工业以玻璃、采石、建材、农机、粮油加工为主。长淮卫在明代是军事重镇,1976年曾挖掘出明代怀远侯孙安墓碑及其它文物。 340302100长淮卫镇 340302100001112合力居委会 340302100002112锥子山居委会 340302100003112长淮居委会 340302100004112东站居委会 340302100200220东风村 340302100201220南湾村 34030210020卫东村 340302100203220长淮村 340302100204220淮上村 340302100205220陈郢村 340302100206220余滩村 340302100207220曹彭村 340302100208220仇岗村 340302100209220司马村 340302100210220朝阳村 340302100211220老山村 340302100212220汪庙村 340302100213220高郢村 340302100214112淮光村 、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安徽省面积:78.80km^2 人口:3.00万人
濠城镇位于固镇县城东24公里处,行政面积78.8平方公里,耕地6.5万亩,现辖10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人口3万。是五、泗、灵、固四个县交界的中心集镇,境内交通便利,通讯快捷;每年两次古会,商贾云集,交易活跃,是皖东北一个商贸重镇和物资集散中心。主要农产品有小麦、花生、玉米、西瓜、棉花等。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涌现出项军集团、垓下肉犬场等一批明星企业以及肉鸽、肉狗、垓下豆饼、虞姬豆腐等一批品牌产品;养殖业已初步形成“名特优”一应俱有,“水陆空”齐头并进的格局。 濠城史称“垓下”,是弛名中外楚汉相争“垓下之战”的古战场,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秦砖汉瓦随处可见。垓下文化底蕴丰厚,民间广为流传着“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动人凄美的故事,史有“霸城烟雨”、“汉陵秋色”、“虞湾夕照”等十大古景,是追踪探秘,观光考古的一个新兴旅游亮点。濠城镇党委、政府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商,以商强镇”的经营城镇之路,以保护性开发霸王城的契机,以发展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大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2001年,濠城被列为蚌埠市“十五”规划的唯一个商贸旅游型集镇和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濠城正日益成为国内项羽遗迹网络上一颗熠熠闪亮的明珠, 3万名勤劳淳朴的濠城人民,正以朝气蓬勃的崭新姿态,走向世界!正以博大的胸怀,热忱欢迎海内外友人旅游观光,兴家创业! 为了挖掘、保护和利用这份珍贵的垓下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边贸重镇的优势,尽快把濠城建成新兴商贸旅游型城镇。濠城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发展战略,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99年镇政府投入70万元建设了垓下街;2000年引资1000万元建设了霸王街;2001年先后投资30万元对集镇区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硬化、亮化;引资70万元建设了日产水1200吨的自来水厂;又多方筹资120万元在霸王街中心广场建设了“霸王别姬”大型雕塑和乌骓战马雕塑。目前,一个市场大、功能全、环境美、秩序井然的新濠城已展现在世人面前,蚌埠市政府已把“垓下古战场”列入市“三山两湖一场”的旅游发展规划。. 2月,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濠城镇为安徽省卫生乡镇(街道)。 许家大楼遗址 许家大楼遗址位于固镇县濠城镇垓下居委会圩里村西约100米处,当地俗称“许家大楼”或“许慎著书台”,相传许慎在洨县任职期间曾在此著书。遗址西临沱河,是一处河边台地,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面积2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安徽省面积:99.40km^2 人口:4.50万人
怀远县辖镇。1980年从原东庙公社析出,成立荆芡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柳沟、支湖两乡并入。位于 县境西南部,距县城5公里。面积99.4平方公里,人口4.5万。蚌(埠)阜(阳)、怀(远)唐(集)、怀(远)万(福)公路过境,淮河、茨淮新河、涡河长年通航。辖牛王,沈郢、大庙、涡庙、张圩、袁庄、尤村、支湖、集南猴洞、柳北、柳东、胡尧、胡乔、石山、四联、荆芡、靠山、柳西、柳南、大巷、郑岗、新上23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产小麦、水稻、大豆等。 乡办企业有建材、粮食加工和水产养殖业。. 10月,荆山镇上榜全国千强镇名单,排名第236位。 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淘宝镇名单,荆山镇榜上有名。 2020年9月,荆山镇上榜2019中国中部百强镇,位列第77位。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安徽省面积:56.00km^2 人口:3.10万人
千年古镇龙亢镇,地处怀远县西部,东距蚌埠市60公里,西与蒙城县接壤,距该县城35公里。镇域面积116平方公里,现有22个村,人口6.09万人,耕地面积83828亩。 龙亢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界(首)阜(阳)蚌(埠)高速公路在镇旁设有出入口,307省道、淝南公路穿境而过;北临北淝河,淮河支流涡河自西向东流经镇区,水运条件较好。建设中的两淮公路及规划中的两淮铁路将使该镇交通优势进一步显现。 龙亢镇历史悠久,西汉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汉武帝于此设龙亢县,东汉至宋1200余年里,均为县治所在。涡北老镇区历史遗存众多,主要有:汉代经学大师桓荣故里、桓公墓、九阁十三庙、新四军四师淮上纪念馆等历史遗迹。 龙亢镇是怀远县区域经济副中心,皖北最大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集散地,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是15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经济、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 2017年6月,龙亢镇被认定为第四批安徽省千年古镇。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安徽省面积:42.30km^2 人口:5.20万人
蚌埠市郊区辖镇。1949年设小蚌埠镇,1958改公社,先后称淝淮和小蚌埠公社,1984年改小蚌埠乡,1992年小蚌埠、吴郢两乡合并置小蚌埠镇。位于市区北,淮河北岸,距市府7公里。淮河沿镇而过,京沪铁路过 境。蚌(埠)阜(阳)、蚌(埠)宿(县)、怀(远)五(河)等公路交叉于境内。有淮河轮渡直通南岸市区中心。辖方沟、吴庵、赵宗、高庵、陈台、后楼、芦台、山香、金台、桃园、东赵、果园、林场、东庙、丁岗、双墩、吴郢、徐岗、小蚌埠、芦小庙、王小沟21个村委会。农业以小麦、水稻、蔬菜种植为主。工业以化工、建筑、建材为主。 小蚌埠镇地处淮河北岸,与蚌埠市老城区隔河相望,为蚌埠市淮上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全镇总面积42.3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委员会,5个社区,总人口5.2万人。全镇共有党组织59个,其中村党组织32个,党员1239名。 小蚌埠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解放路公路桥、朝阳路公路桥、大庆路公路桥、206国道、蚌宁高速公路、307省道均在境内。小蚌埠镇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双墩遗址距今已有7300多年,境内还有春秋钟离古墓、龙华禅寺等名胜古迹。 2011年12月,小蚌埠镇上榜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双墩遗址 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该文化遗物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证据。双墩遗址出土有刻画符号的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安徽省面积:98.70km^2 人口:3.90万人
固镇县辖镇。1950年设任桥区,1958年改公社,1965年7月从宿县划归固镇县。1983年改乡,1992年设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98.7平方公里,人口3.9万,桥东回民村有回民861人。津浦铁路、宿(县)蚌(埠)公路纵贯镇境。辖香庙、小左、杨罗、前肖、沟东、站东、桥东、吴庄、田余、任北、李许、大李、三桥、三义、沟南、铁北、刘桥、余张、陈湾、高韩、集西、集北、李庄、张圩、清凉、迎水、吴庙、沟西、官沟、许庙、任南、张韩、车湖、杨庄、周桥35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产小麦、大豆。桥东回民村设有黄牛市场。张韩村以蚕桑为主。镇办企业有农机修配、面粉加工、铁木等厂。. 2020年4月,任桥镇上榜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名录。 2014年7月,任桥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