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司马光等人
类别: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作者:左丘明
类别:编年体史书
左传是由左丘明所创作的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
作者:陈寿
类别:纪传体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作者:相传是孔子
类别:史书
《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春秋》对后世影响巨大,无论是从它的编年体例、春秋笔法,亦或是私修性质来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亦有其深刻影响。
类别:国别体史书字数:150000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国别体史书书,其创作年代和作者都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间额故事,该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作者:班固(主要作者)、班昭、马续
类别: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由班固编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其主要经历了20多年才制作完成,其主要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该书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在我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司马迁
类别:历史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作者:先秦诸子
类别:散文
尚书也叫《书》、《书经》,是儒家五经之一,由先秦诸子创作于前10世纪,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对古代政治有重大的影响。
作者:范晔等
类别:纪传体
后汉书也是二十四史之一,其时由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于432年--445年编撰的纪传体,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朝东汉时期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的故事,历来对后世也有较大的思想价值,是一部不朽的名学名著。
作者:欧阳修
类别:纪传体史书
新五代史是由欧阳修于宋代创作的一本纪传体史书,属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七十四卷,讲述了自后梁开平元年至后周显德七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该书塑造的任务形象也十分生动,文笔很舒畅,而且历来也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虽有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