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黑树眼镜蛇
科:眼镜蛇科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
黑曼巴蛇体型细长,一般都是在两米左右,最长的记录是长达4.5米!黑曼巴蛇的头部是长方形,口腔内部是黑色。它的毒性非常强,攻击速度很快。主要是栖息在开阔的灌木丛和比较干旱的地带,是一种攻击性很强速度很快的一种蛇类,主要是以小型的哺乳动物为食。最恐怖的是,黑曼巴蛇可以一跃而起,挺直身躯,尤其是受到威胁的时候,会张大嘴巴发起进攻。
别名:Heloderma horridum
科:蜥蜴科
墨西哥毒蜥全长一般50-70公分,外观与美国毒蜥酷似,头部几乎呈单一色系例如黑或暗褐色,头顶部位并无任何淡色花纹。墨西哥毒蜥以老鼠或鸟为食。多见墨西哥毒蜥栖息于热带落叶林、灌木丛林中。主要分布于墨西哥、危地马拉。其口腔内含有剧毒,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或多或少有部分甚至可以杀死,或者自残、致病给人类。墨西哥毒蜥依靠储存的脂肪来帮助它度过冬天,它捕食的时候会咬住猎物,同时它的沟槽状牙齿将神经毒液输送到受害者的伤口。
别名:沿海大班
科:眼镜蛇科
太攀蛇,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等地区,体型较大,毒性极强,它们一般喜欢生活在人烟稀少的草原、平原等地带,鼠穴也是它们的栖息地,太攀蛇是日行性动物,最喜欢在清晨出没,也是它们活动最频繁的时期,以老鼠、鸟类等为食,往往借助发达的视觉来捕捉猎物,咬住猎物并释放毒液让其死亡,也可以依靠气味来发现尸体,目前,太攀蛇的数量趋于稳定,尚未遇到重大威胁。
别名:山万蛇,过山风
科:眼镜蛇科保护级别:易危(VU),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等
眼镜王蛇,是世界上最长的毒蛇,主要分布在印度、菲律宾等地,该蛇一般栖息在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区,经常见于在森林边缘、水源附近等地,白天活动频繁,白天觅食,晚上藏于洞穴内歇息,以其他蛇类为食,眼镜王蛇不惧怕其他毒蛇,当食物不充足时,它们甚至可能会吃同类。
别名:小鳄龟、大鳄龟
科:鳄龟科保护级别:VU(濒临灭绝)
鳄龟,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等地,鳄龟喜欢安静的环境,一般生活在河流、浅湖等地,它们喜欢白天趴在木头上,或者漂浮在水面上,比较适宜它们生活的温度是在20~33℃之间,当气温达到34℃时一般很少进行活动,在18℃以上的气温条件下正常觅食,鳄龟以底栖动物为食,目前暂无天敌。
别名:海鳄、咸水鳄、呼雷等
科:鳄科保护级别:(IUCN)1996年 ver 2.3——无危(LC )
湾鳄,又叫海鳄、咸水鳄等,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等地,而在新加坡,湾鳄已经灭绝;它们喜欢生活在靠近水流的地方,经常在湖泊或河流附近的泥窝里安家,在湾鳄还未成年时,喜欢吃一些昆虫、小型爬行动物等,成年之后会捕捉更大的动物为食,湾鳄具有经济价值、观赏价值等。
别名:非洲鳄
科:科鳄科保护级别:(IUCN)2017年 ver 3.1——无危(LC)
尼罗鳄又称作非洲鳄,是脊索动物们爬行纲鳄目鳄科的一种鳄鱼,主要栖息在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岛附近,沿着尼罗河流域栖息,它是非洲里最大的一种鳄鱼,也是最大的爬行动物,它们会在每年雨季和旱季羚羊群和斑马群迁徙时大批聚集在河道里伺机捕猎,尼罗鳄是一种非常凶狠的鳄鱼,拥有着袭击人类的纪录。
别名:竹叶青、青竹蛇、青竹彪等
科:蝰科保护级别:无危(LC)
竹叶青蛇是蝰科竹叶青蛇属的管牙类毒蛇。在这一个族群中雄性最大全长77厘米,平均全长为尾长的5.1倍,雌性98.1厘米,平均全长为尾长的5.5倍。竹叶青蛇头较大、三角形,颈细,头颈区分明显。头顶具细鳞;左右鼻间鳞不相切,由细鳞分开;背鳞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鳞。雄蛇体侧有一红白相间的纵线纹路,雌性体侧纵线纹路为白色或淡黄色。有2亚种。竹叶青蛇生活于山区树林中或阴湿的山溪旁杂草丛、竹林中,常栖息于溪涧边灌木杂草、岩石上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该种树栖性很强,常吊挂或缠在树枝上,尤其喜栖于山洞旁树丛中,多于阴雨天活动,晴天的傍晚亦可见到,以傍晚及夜间最为活跃,且它全身的青色让它们很好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强大的伪装作用。
别名:科莫多龙、魔龙
科:巨蜥科保护级别: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科莫多巨蜥是现今存在的蜥蜴里最大的一种,成年的科莫多巨蜥最大可以长到3米左右,拥有着60个可以更换的牙齿,牙齿长度可以达到2.5厘米,而且科莫多巨蜥生性凶猛,不仅吃腐肉,拥有攻击人类的纪录,还会吃同类,其唾液部分具有些许毒性(细菌),该蜥蜴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与南非等地区,喜欢炎热与干燥,现今野外仅有5700头左右。
别名:森蚺、绿水蚺
科:蚺科
亚马逊森蚺,又叫森蚺、绿水蚺,仅分布在南美洲,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蛇,最长可达到10米以上,体重达到225公斤以上,但一般的在5米左右,它们喜欢栖息在沼泽、小溪等地带,白天很少出来活动,但白天可看到它们经常在晒太阳,夜间活动频繁,以水鸟、水豚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