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红颏、点颏、红喉歌鸲
靛颏,又名红颏、点颏等,红点颏身体修长、俊俏、体长约16厘米。夏季主要在我国的东北、青海和四川北部繁殖,冬季在我国的西南部越冬。雄鸟体羽大部分为橄榄褐色,各羽的中央略现深暗色。喉部赤红色,眼上有一白色眉纹。胸部灰色,两胁棕褐色,腹部白色,雌鸟喉部白色,眉纹淡黄色。属雀形目、翁鸟科、鸫亚科分红、蓝。食物以昆虫为主食,如蝗虫、蝽象及蚁类等,此外,也吃少量野果及杂草种子。繁殖于4~6月,巢椭圆形,由杂草、枯叶、细根等构成,一侧有出入口,巢内垫以细草及纤维等,巢置于地面草丛间。每巢4~5个卵,卵壳呈略灰的蓝绿色,或具赤红色点斑。鹩哥正式升级成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不可以随意人工饲养的,需要层层上报省级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才可以利用、饲养。
别名:画眉、中国画眉
科:画眉科保护级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画眉鸟是鸟纲、画眉科的中型鸟类。体长约23厘米。上体橄榄色,头顶至上背棕褐色具黑色纵纹,眼圈白色,并沿上缘形成一窄纹向后延伸至枕侧,形成清晰的眉纹,极为醒目。下体棕黄色,喉至上胸杂有黑色纵纹,腹中部灰色。 它的两个眼睑是圆形。两眼由于眼内的视色素不同而产生各种色彩艳丽的眼沙。 虹膜橙黄色或黄色,上嘴橘色,下嘴橄榄黄色,跗蹠和趾黄褐色或浅角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矮树丛和灌木丛中,也栖于林缘、农田、旷野、村落和城镇附近小树丛、竹林及庭园内,画眉 机敏而胆怯,常在林下的草丛中觅食,不善作远距离飞翔。雄鸟在繁殖期常单独藏匿在杂草及树枝间极善鸣啭,声音十分洪亮,歌声悠扬婉转,非常动听。杂食性,主要取食昆虫,特别在繁殖季节嗜食昆虫;兼食草籽、野果。
别名:亚洲朱鹮、日本朱鹮
科:鹮科保护级别:濒危(EN)IUCN标准等
朱鹮,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体重1400-1885克,体长68-79厘米。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地带。朱鹮在野生环境中非常喜欢湿地、沼泽和水田。喜欢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的高大的树上,性较孤僻而沉静,除起飞时鸣叫外,一般活动时不鸣叫。常单独或成对或呈小群活动,极少与别的鸟合群,主要以小鱼、虾、半翅目昆虫、甲壳类以及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现朱鹮受到生存环境恶化、天敌威胁和自身生物学性质的影响而濒危。
科:绣眼鸟科
绣眼鸟,体形小,体长90~122毫米;嘴小,为头长的一半,嘴峰稍向下弯;鼻孔为薄膜所掩盖;舌能伸缩,先端具有角质硬性的纤维簇;翅圆长;尾短;跗蹠长而健。雌雄相似。因其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得绣眼之名。完完全树栖生活,取食昆虫、花蜜和甜软的果实;绣眼鸟性情活跃,高度群集。多数种类低声嘁嘁喳喳,但有几种高声转鸣。 绣眼鸟的嘴细小,主要在花中取食昆虫,亦食少量浆果。进入繁殖期的雄鸟,鸣唱非常频繁,而且其叫声婉转悦耳.清晨一打开笼罩,便马上会听到鸟儿的鸣唱,那是表示希望有只未配对的雌鸟能同它组成一对,建立一个家庭,绣眼鸟性活跃,除照管它们的杯状巢时外,高度群集。多数种类低声嘁嘁喳喳,但有几种高声转鸣。
别名:百灵鸟
科:百灵科
百灵俗称百灵鸟 或沙百灵,也称为蒙古鹨。 是草原 上盛产的名贵鸟类,也是 代表性鸟类,属于小型鸣禽, 长190mm,重约30g, 百灵的食性较杂,春食嫩草芽、杂草及杂草种子等;夏季和秋季主食昆虫;冬食草子和多种谷类、昆虫及虫卵;在春末和夏季育雏期内,捕食大量昆虫为食 。 它一般栖息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坝上,张家口的人都把它叫云雀。百灵可以若无其事一动不动的学习许多鸟类和小动物们的声音,它的叫声响亮且能够维持很长时间,声色委婉动听,在高空中可以直抵云霄,因此称百灵为鸟中歌手。百灵鸟头上常有漂亮的具羽冠,嘴较细小而呈圆锥状,有些种类长而稍弯曲。鼻孔上常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又长又直。国常见的种类有沙百灵、云雀、角百灵、小沙百灵、斑百灵、歌百灵和蒙古百灵等。
科:杜鹃科
杜鹃鸟是杜鹃科鸟类的通称,主要是大杜鹃、三声杜鹃和四声杜鹃。有巢寄生现象。它属于林业益鸟。关于杜鹃的诗词歌赋很多,最典型的典故是望帝化杜鹃的故事。它们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对宿主繁殖影响,大杜鹃常在产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又有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
别名:中国官鸭、乌仁哈钦、官鸭等
科:鸭科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等
鸳鸯,属雁形目的中型鸭类,大小介于绿头鸭和绿翅鸭之间,体长38-45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雌雄异色,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羽色鲜艳而华丽,头具艳丽的冠羽,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辨认。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地中,冬季多栖息于大的开阔湖泊、江河和沼泽地带。一般生活在针叶和阔叶混交林及附近的溪流、沼泽、芦苇塘和湖泊等处,喜欢成群活动,一般有二十多只,有时也同其它野鸭混在一起,杂食性动物,食物的种类常随季节和栖息地的不同而有变化,繁殖季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冬季的食物几乎都是栎树等植物的坚果。目前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别名:黄鹂,黄莺
科:黄鹂科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黄鹂鸟,一般指的是黄莺,外形大小和金黄鹂相似,体长23-27厘米。通体金黄色,两翅和尾黑色。头枕部有一宽阔的黑色带斑,并向两侧延伸和黑色贯眼纹相连,形成一条围绕头顶的黑带,在金黄色的头部甚为醒目。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较暗淡。幼鸟具纵纹。体色艳丽。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天然次生阔叶林、混交林,也出入于农田、原野、村寨附近和城市公园的树上,尤其喜欢天然栋树林和杨木林,主要以蝗科、蝶类幼虫、毛虫、蟋蟀、螳螂等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黑枕黄鹂在中国分布范围较金黄鹂广,种群数量亦较金黄鹂丰富,夏季在低山和平原地区的树林中常常可听见其鸣叫。是一种很有益的鸟类,不仅嗜吃昆虫,在植物保护中意义很大,而且由于它羽色艳丽,鸣声婉转,常被捕捉作为笼养观赏鸟,应注意保护。
别名:芙蓉鸟、芙蓉、白玉等
科:燕雀科
金丝雀又名芙蓉鸟、芙蓉、白玉、白玉鸟、玉鸟、白燕,是雀目科食谷类鸟。原产非洲西北海岸的加纳利、马狄拿、爱苏利兹等岛屿,是羽色和鸣叫兼优的笼养观赏鸟。金丝雀一般体长在12厘米到14厘米之间,头顶有羽毛外翻的蓬头,翅膀有羽毛异色、两侧对称的对花。鸣声长而婉转,音调轻而悠和,闭口鸣叫,喉部鼓起而颤动。山东品种体较粗壮,毛色多为淡黄和白色、鸣声响亮宛转。它们有24个品种,我国曾在19世纪40年代起就从外国引进,经人工饲养出现了黄色、白色、灰色、绿色、橘红色、古铜色、桂皮色、花色等羽色。其体型和姿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人工培育出现了不同的品系。近年来培育出的直立型、大弯月型、直立鹰型尤为珍贵,但并未注意品种品系的保持,纯种的不多。笼养金丝雀为食谷鸟类,而野生金丝雀主要吃植物种子,夏季兼吃昆虫。营杯状巢,每窝产卵4~5枚,每年1~7月繁殖,孵卵主要由雌鸟担任,孵化期14~16天。
别名:鹦哥
科:2科
鹦鹉,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羽色鲜艳,常被作为宠物饲养。它们以其美丽的羽毛,善学人语技能的特点,更为人们所欣赏和钟爱。鹦鹉中体形最大的当属紫蓝金刚鹦鹉,体长可达100厘米,最小的是蓝冠短尾鹦鹉 ,体长仅有12厘米。鹦鹉种类主要生活于低地热带森林,也常飞至果园、农田和空旷草场地中。它们一般以配偶和家族形成小群活动,栖息在林中树枝上,主以树洞为巢,大多数鹦鹉主食树上或者地面上的植物果实、种子、坚果、浆果、嫩芽嫩枝等,兼食少量昆虫。吸蜜鹦鹉类则主食花粉、花蜜及柔软多汁的果实。随着人类文明的足迹的延伸,工业化程度的发展,这些美丽的鸟也同样面临生存环境的恶化,种群锐减,一些种类已经或接近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