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品牌网

行业品牌网 > 行业资讯 > 内容

“最炫民族风”何以燃动节日经济?

时间:2024/9/19 9:33:13

  在我国,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农业实践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和精神文化。56个民族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虽各异,但人们对五谷丰登、年丰时稔的美好“丰”景却有着相同的向往,由此形成了各美其美、绚丽多彩的民族节日。

  十成节是壮、彝、哈尼、京等多个民族庆祝丰收的节日,其中哈尼族的十成节一般历时五六天,是哈尼族节期最长、内涵最丰富的节日;西藏自治区的望果节,“望”指庄稼,“果”是转圈的意思,“望果”意即绕着丰收在望的庄稼跳舞转圈;苗年亦是苗族的丰收节,秋收完毕后的人们在火塘边祭祖,还会给牛鼻子上抹点酒表示对它的感谢。此外,还有浙江景宁畲乡农民丰收节、内蒙古鄂尔多斯牧民那达慕大会等,不一而足。

  置身于民族节日的狂欢,本地人在熟悉的文化环境下喜迎丰收、回味乡愁;外来客在强大的文化“磁场”中乐以忘忧,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流量”。在农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丰收节搭建平台,让更多的特色民族村“被看见”,避免出现节日同质化、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病,进而发挥节日经济效应,将“流量”转化为助推经济发展的“增量”,这考验着各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文化创新能力与运营智慧。

  做好“农”文章,保留农趣农味。作为对他们辛苦一整年的回馈,丰收节应凸显当地农民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劳动果实。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要让他们在这场“嘉年华”中得到慰藉,为村民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群众昂扬向上、自信大方的精神面貌和笑脸,便是当地最为生动、最能触动人心的“名片”。

  做好“特”文章,立足特色文化资源,讲好少数民族文化故事。作为展现当地风采的“窗口”,游客可在各民族丰收节上集中、直观看到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古建筑古民居等承载着当地人民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当然,一般游客可能较难即时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逻辑,因此要重视本地文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有利于文化传承,另一方面通过他们的视角和叙述,将当地文化的来龙去脉和思想内核讲清道明,让游客深刻感悟文化之美。

  做好“新”文章,创新方式让游客获得更丰富的体验。特色民族文化乍看足以令人耳目一新,但若能增强游客互动性,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参与农事劳作、体验特色民俗,或是创新玩法,将年轻业态引入乡村,如策划民族乡村音乐节、乡村儿童剧场,或举办其他“村字号”活动,则更能留住游客目光,释放民族乡村的无限魅力。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