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北京夜莺或中国夜莺
科:鹟科
相思鸟别名红嘴玉、红嘴绿观音、恋鸟,在西方叫乃丁格(情鸟)。隶属鹟科、画眉亚科、相思鸟属,栖息于平原及海拔1000米的小丘,随季节性变化,稍有垂直迁移,是典型的东洋界鸟类。活动于常绿阔叶林、灌丛和竹丛间。相思鸟属的典型特征为嘴形粗健,长度约为头长的一半,嘴峰稍曲;鼻孔不被羽毛掩盖;翅较尾长;尾略呈平尾状或叉尾状,而且外侧尾羽向外弯曲;尾上覆羽较长;跗跖细长;两性稍有不同。不过红嘴相思鸟这羽衣华丽、动作活泼、姿态优美、鸣声悦耳等多个特点颇受人们喜爱。但其鸣啭与其它画眉亚科歌鸟相比,显得单调,也不善模仿,所以养鸟者多重其羽色。在国外,见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吝腊西部山区.
科:鸦科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
松鸦是中型鸟类,共有34个亚种。体长28-35厘米。翅短,尾长,羽毛蓬松呈绒毛状。头顶有羽冠,遇刺激时能够竖直起来。羽色随亚种而不同,云南亚种额白,头顶黑色。其余亚种额和头顶红褐色,口角至喉侧有一粗著的黑色颊纹。上体葡萄棕色,尾上覆羽白色,尾和翅黑色,翅上有辉亮的黑、白、蓝三色相间的横斑,极为醒目。常年栖息在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等森林中,有时也到林缘疏林和天然次生林内,很少见于平原耕地。冬季偶尔可到林区居民点附近的耕地或路边丛林活动和觅食。平常多见一对活动,秋后有结群现象,春末及夏天以昆虫为主,也吃蜘蛛、鸟雏、鸟卵等,食性较杂,食物组成随季节和环境而变化。
别名:蜡嘴
科:雀科保护级别:国家保护动物
蜡嘴雀是中国传统鸟种,该物种雄雌异形异色,又叫黑尾、包头蜡嘴、包头、皂儿、小桑嘴等别名。是中型鸟类,,有着三种不同的种类,黑尾蜡嘴雀体长约18厘米,嘴蜡黄,雄鸟头尾黑色,翅黑色但末端有白斑,身上的羽毛呈灰色,肋呈棕色,尾部有分叉。雌鸟翅黑色,其余多为灰色,尾羽末端为黑色。而玉嘴黑尾蜡嘴雀,为黑尾蜡嘴雀的一个极其珍贵罕见的品种, 又称玉嘴。平时栖息在平原至海拔 3000米的山地。生活在有树木的地方,有时也到公园或居民区。大多几十只结成小群,也有3~5只或单独活动。以各种植物种子、浆果、树芽为食,也兼食少量昆虫。喜食麻籽、樱桃核、葵花籽。 5月上旬开始繁殖,营巢于针阔混交林。每天产卵一枚,每窝4~6枚卵。孵化期为14~15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别名:百灵鸟
科:百灵科
百灵俗称百灵鸟 或沙百灵,也称为蒙古鹨。 是草原 上盛产的名贵鸟类,也是 代表性鸟类,属于小型鸣禽, 长190mm,重约30g, 百灵的食性较杂,春食嫩草芽、杂草及杂草种子等;夏季和秋季主食昆虫;冬食草子和多种谷类、昆虫及虫卵;在春末和夏季育雏期内,捕食大量昆虫为食 。 它一般栖息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坝上,张家口的人都把它叫云雀。百灵可以若无其事一动不动的学习许多鸟类和小动物们的声音,它的叫声响亮且能够维持很长时间,声色委婉动听,在高空中可以直抵云霄,因此称百灵为鸟中歌手。百灵鸟头上常有漂亮的具羽冠,嘴较细小而呈圆锥状,有些种类长而稍弯曲。鼻孔上常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又长又直。国常见的种类有沙百灵、云雀、角百灵、小沙百灵、斑百灵、歌百灵和蒙古百灵等。
别名:黑鱼郎、水老鸦、鱼鹰
科:鸬鹚科保护级别:无危(LC) IUCN标准
普通鸬鹚是大型水鸟。体长72-87厘米,体重大于2千克。通体黑色,头颈具紫绿色光泽,两肩和翅具青铜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黄绿色,眼后下方白色,繁殖期间脸部有红色斑,头颈有白色丝状羽,下胁具白斑。常成群栖息于水边岩石上或水中,呈垂直站立姿势。在水中游泳时身体下沉较多,颈向上伸直,头微向上仰。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常成小群活动,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入水下。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潜水一般不超过4米,但能在水下追捕鱼类达40秒,捕到鱼后上到水面吞食。
别名:秦吉了、九官鸟
科:椋鸟科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
鹩哥是雀形目、椋鸟科的鸣禽。体形较大,体重165-258克,体长234-304毫米。全身大致为黑色具紫蓝色和铜绿色金属光泽。特征为头侧具桔黄色肉垂及肉裾,雌雄相似。善鸣,叫声响亮清晰,能模仿和发出多种有旋律的音调。多成对活动,有时结群。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和混交林中。与八哥、椋鸟等合群在果树上觅食。繁殖期4-6月。营巢于乔木上,常成对或2-3对在同一树上或邻近树上繁殖。巢位多选择在死树或腐朽树木上的天然树洞中,常常利用旧巢,也能用嘴将小的洞口扩大和清理出洞内的木质。巢内有时垫有枯草叶、羽毛和蛇皮,有时无任何内垫物。 每窝产卵2-3枚。多为3枚。卵蓝绿色,有时被有深栗色或红褐色斑点。
别名:画眉、中国画眉
科:画眉科保护级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画眉鸟是鸟纲、画眉科的中型鸟类。体长约23厘米。上体橄榄色,头顶至上背棕褐色具黑色纵纹,眼圈白色,并沿上缘形成一窄纹向后延伸至枕侧,形成清晰的眉纹,极为醒目。下体棕黄色,喉至上胸杂有黑色纵纹,腹中部灰色。 它的两个眼睑是圆形。两眼由于眼内的视色素不同而产生各种色彩艳丽的眼沙。 虹膜橙黄色或黄色,上嘴橘色,下嘴橄榄黄色,跗蹠和趾黄褐色或浅角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矮树丛和灌木丛中,也栖于林缘、农田、旷野、村落和城镇附近小树丛、竹林及庭园内,画眉 机敏而胆怯,常在林下的草丛中觅食,不善作远距离飞翔。雄鸟在繁殖期常单独藏匿在杂草及树枝间极善鸣啭,声音十分洪亮,歌声悠扬婉转,非常动听。杂食性,主要取食昆虫,特别在繁殖季节嗜食昆虫;兼食草籽、野果。
别名:芙蓉鸟、芙蓉、白玉等
科:燕雀科
金丝雀又名芙蓉鸟、芙蓉、白玉、白玉鸟、玉鸟、白燕,是雀目科食谷类鸟。原产非洲西北海岸的加纳利、马狄拿、爱苏利兹等岛屿,是羽色和鸣叫兼优的笼养观赏鸟。金丝雀一般体长在12厘米到14厘米之间,头顶有羽毛外翻的蓬头,翅膀有羽毛异色、两侧对称的对花。鸣声长而婉转,音调轻而悠和,闭口鸣叫,喉部鼓起而颤动。山东品种体较粗壮,毛色多为淡黄和白色、鸣声响亮宛转。它们有24个品种,我国曾在19世纪40年代起就从外国引进,经人工饲养出现了黄色、白色、灰色、绿色、橘红色、古铜色、桂皮色、花色等羽色。其体型和姿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人工培育出现了不同的品系。近年来培育出的直立型、大弯月型、直立鹰型尤为珍贵,但并未注意品种品系的保持,纯种的不多。笼养金丝雀为食谷鸟类,而野生金丝雀主要吃植物种子,夏季兼吃昆虫。营杯状巢,每窝产卵4~5枚,每年1~7月繁殖,孵卵主要由雌鸟担任,孵化期14~16天。
别名:娇凤、彩凤、阿苏儿、鹦哥
科:鹦鹉科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
虎皮鹦鹉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宠物鸟,品种繁多,顽皮可爱,受到大众广泛地喜爱,全世界的总数量超过5百万只,是最常出现于鸟展的种类,是属于小型攀禽品种,原产于澳大利亚的内陆地区,野生的虎皮鹦鹉栖息于林缘、草地等处。结群活动。以植物种子等为食。 有类似于迁徙的行为,在澳大利亚,每年冬天占据北方,到夏天又聚集到南方。在比较寒冷的季节偏好前往北澳和地区,炎热的季节则会前往南澳。 繁殖期为6-1月。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4-8枚。孵化期为18天。性情活泼且易于驯养,在中国是大众最喜欢的宠物鸟之一。虎皮鹦鹉体长10-20厘米,翼展平均20厘米。前额、脸部黄色。颊部有紫蓝色斑点。上体密布黄色和黑色相间的细条纹。腰部、下体绿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点。尾羽绿蓝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脚灰蓝色。
别名:黑八哥、鸲鹆、寒皋、凤头八哥、了哥仔
科:椋鸟科保护级别:无危(LC) IUCN标准
八哥外形大小和家八哥相似,体长23-28厘米。通体黑色,前额有长而竖直的羽簇,有如冠状,翅具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明显。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嘴乳黄色,脚黄色。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竹林和林缘疏林中,性喜结群,常立水牛背上,或集结于大树上,或成行站在屋脊上,每至暮时常呈大群翔舞空中,噪鸣片刻后栖息。夜宿于竹林、大树或芦苇丛,并与其他椋鸟混群栖息。以蝗虫、蚱蜢、金龟子、蛇、毛虫、地老虎、蝇、虱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八哥在中国南方的种群数量较普遍,既是重要的农林益鸟,也是颇受欢迎的笼养鸟,在国内广被人们笼养,而且被引种到菲律宾和加拿大等地。它能模仿其他鸟的鸣叫,也能模仿简单的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