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白
类别:怀古诗
《越中览古》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时所作,所用来借喻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事件。该诗作中写道,越王勾践溃破吴国之后凯旋而归,将士们得到了封赏之后,都开始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整日里恣情歌舞。如今只有鹧鸪鸟在断壁残垣上空吵闹着飞起飞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从越王回宫骄奢淫逸而忘了当初卧薪尝胆之时的繁盛与享乐,历史也改朝换代,流露出诗人对人事变化莫测、盛衰无常的深深感叹,引发世人以古为鉴的警醒。
作者:李白
类别:七言绝句
《早发白帝城》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坐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翌年春,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诗人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清晨,诗人兴奋地匆匆辞别了那座高耸入云的白帝城,踏上了归途,坐上小船,预计一天就能回返。耳边传来两岸的山猿的啼声,声音凄厉,不知不觉中小船也已经驶过万道重重叠叠的山峰。全诗抒发了诗人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作者:李白
类别:赠别诗
《金陵酒肆留别》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在出蜀当年的秋天,往游金陵(今江苏南京),大约逗留了大半年时间。开元十四年春,诗人赴扬州,临行之际,朋友在酒店为他饯行,李白作此诗留别。全诗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诗人有感于金陵子弟对待自己的一片热忱,因而恋恋不舍、欲走不能。将行者和送行者一次次饮尽杯中之酒,深情厚谊,让诗人感到门外的长江也难以与之比较短长。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所以诗中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表现了诗人青壮年时代丰采华茂、风流潇洒的情怀。全诗语简而味浓,依依别情,含蓄其中。
作者:李白
类别:五言古诗
《月下独酌四首》又名《月下独酌》,《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花间一壶酒,时令正值春天,地点又在花下,这是饮酒的环境。花下饮酒,对于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件雅举乐事,但独酌无相亲,无一知己,闷酒独倾,岂不大煞风景。俗物茫茫,要寻一个志同道合、声应气求的朋友,真是难矣哉! 前一句造境,后一句抒情。写环境的美好,是为了反衬孤独无偶的情怀。下面一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四顾无亲的情况下,对明月用了一个邀字,而且是举杯相邀,可见诗人对月亮的感情是多么殷切、多么真挚。月与影真是难得,它们在寂寞之中可以给诗人以安慰、给诗人以欢乐,而没有人世间的污浊和烦恼,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月和影描绘得那样知情解意,可爱可亲。
作者:李白
类别:五言律诗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创作的律诗。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作者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后写作者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两句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诗人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与彩云连接在一起,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紧扣送别诗题,与开头写作者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此诗作者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体会到了年轻的李白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作者:李白
类别:闺怨诗
《乌夜啼》是乐府旧题,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之前。郁贤皓《李白集》认为此诗是开元十八、十九年,李白初到长安时所作。此诗开头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秋晚鸦归图;中间两句写人物身份、身世及所处环境;最后点明秦川女的愁思及其原因。全诗短短六句,既写景色烘托环境气氛,又描绘人物形象和心态,绘形绘声;最后既点明主题,又包含着许多言外之音,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意味深长。这首诗诗人运用环境烘托,动作描写等手法,刻画了一个独守空房、思夫情深的织妇形象,借此表达了对愁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作者:李白
类别:七言绝句
《赠汪伦》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或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李白自秋浦往泾县(今属安徽)漫游。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这首诗即因其地、其人而用自然天成的语气抒写他们的友谊。首句自称李白,写自己将行未行之际,忽闻岸上踏歌声时的惊喜。第三句忽然宕开,写眼前景桃花潭,这是转,又以不及两个字将汪伦送友之情和桃花潭联系起来,并照应全篇,这是合。四句诗,逆折层进。先写将行,再用忽闻转出新境;先写物态,再写人情,用物不及人情的比物手法,将情推到高潮。柳暗花明,曲折不尽。这首诗意曲而语质,以口头语写眼前事,目中景,心中情,开头自称李白,结句直呼汪伦,亲切之极。
作者:李白
类别:五言绝句
《九月十日即事》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当为李白在当涂(今属安徽)龙山登高时所作,时在唐代宗宝应元年秋重阳节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过一次龙山,并作了首《九日龙山饮》。此次属于第二次登上龙山宴赏,故作者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联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创,故而有此诗之言。此诗借菊花的遭遇,抒发作者对菊花的惋惜之情,实际上是借菊花联想自己遭馋出京流放夜郎的不幸。简单二十个字,不仅仅在惜花,而且在借花自惜。诗的前两句说重阳刚登高完毕,小重阳又再来饮酒赏菊;后两句感叹菊花命苦,遇到两次重阳,人遭两次重伤。全诗语言虽平淡,意蕴却深远。
作者:李白
类别:五言诗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站在井栏边,见到月光照在地上,看上去白花花的,好像是结了一层霜。月光既然如此明亮,这就引起了诗人看月亮的兴趣,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两句。后两句写了由望山月到思故乡的变化过程。后两句在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以故乡之念,久蓄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正见其乡心之切。且举头低头,联属用之,更见俯仰有致。的确,举头、低头写出了诗人由望山月过渡到思故乡的神态。这首诗读起来非常流畅,与使用了三个动词有关。因疑而望,因望而思,意思非常连贯。作者年轻时离开故乡以后,就一直没有回去过,所以在夜深人静时难免产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且此诗所表达的这种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作者:李白
类别:五言绝句
《劳劳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此诗所作年代已难以考证,初步确定为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李白漫游金陵时所作。当时李白游览到劳劳亭时,看到一些人在互相送别,于是有感而发,以亭为题,写下此诗,表达了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此诗前两句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点旨,将天下人间离别伤心情怀全都聚集到劳劳亭;后两句则转换视角,别出心裁,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更进一步地烘托离别的伤情。诗中虽有送别之意,却不见送别之人,托物言情,移情于景,以别亭为伤心之地,破题而入,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将送别之情推向高峰,抒发了自己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
作者:西子情
类别:五言律诗
《江夏别宋之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前人说法不一。古人及今人一般认为此诗 当是流放夜郎途中经过江夏时所作。此说的依据主要是诗的最后两句。纵观李白一生,遭遇最不幸的即是这段时期。此诗首联点明地点,说眼前江水与碧海相通,暗示宋之悌的贬所;颔联点题,写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却在眼前杯酒之中;颈联上句点出了送别时晴朗的天气,下句写晚风中的猿啸声;尾联表现对友人的深挚感情。前三联写得豪逸洒脱,最后却已悲怆沉郁作结。诗中情调悲切,字字含情,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垂暮之年却遭遇远谪千里之外的无限怜惜与同情。
作者:李白
类别:五言古诗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一轮明月从峻伟的祁连山后升起,越过将士们驻守的玉门关。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征战之地,出征的将士几乎很少能够生还。戍守边塞的将士们远望边城景象,思念着何时能够回转家乡,将士们的妻子远在家乡的高楼上一定也在凭栏远眺,哀叹着,不知何时才能见到远方的郎君。此诗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但李白并没有对战争单纯地谴责或歌颂,而是通过描写边塞风光,戍卒的思乡情感,更深一层地由望月所思转为戍卒思妇之情,以及期盼家人团聚的两地相思之苦重在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
作者:李白
类别:怀古诗
《苏台览古》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乃诗人初游姑苏、登临吴王姑苏台的吊古之作,抒发了古今变迁、朝代兴衰、人世沧桑的今昔之慨。首句,直写登台所见之景。古时耗费三年时间筑成横亘五里的姑苏台如今已成陈迹,而现自然界杨柳依旧蓬勃春发,诗人在台、柳之旧、新对比中,览古之意已揭其端。次句,追写当年盛事,乃幻中之景。第三句转借西江明月曾经照见吴宫美人写起。诗人由今溯古,末句之吴王宫里人,与二句之菱歌清唱暗相呼应,妙不着迹。此诗引用典故描述了姑苏台的古今变化,突出了时光依旧,而奢华淫靡的帝王早已不复存在,表达了诗人感叹世事无常,兴衰不定的怅惘之情。
作者:李白
类别:山水诗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迹江湖中的某一年。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
作者:李白
类别:五言诗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一般指秋浦歌十七首。《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第二次游秋浦时期。李白离开长安,赐金还山,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十载的漫游生活,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天宝十二载,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作者:李白
类别:五言绝句
《夜宿山寺》,一般认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因为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颇有李白的风格。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的性子。
作者:李白
类别:七言绝句
《秋下荆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写于李白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即公元725年)。当年李白再游峨眉山,秋间经清溪、渝州、三峡去蜀,来游楚地,在离开荆门时作此诗。作者这次出川到吴越去,不是为了思乡而回乡,却是为了吴越山川人物之美而去的。诗人在最后两句诗中提到,我这次离家远行,不是为了那美味的鲈鱼鲙,而是因为我太爱祖国的名山大川了,才决定去剡中一游。这首诗用了布帆无恙、鲈鱼脍的典故,含蓄委婉,用典来作反衬,来指名山兼有访名人的用意,以此也可看出诗人擅用典故。诗中用典含而不露,遣词造句凝练而深沉,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不同凡响的格调,洋溢着专心畴志,不安于享乐、豪放乐观的浪漫主义情怀。
作者:李白
类别:七言绝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此诗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后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明月象征着纯洁、高尚,诗人在许多诗中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也只有明月才能同时照亮诗人和友人。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作者:李白
类别:山水诗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山水诗。诗中描写了庐山香炉峰瀑布的壮丽景色,反映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诗题望字表明所写之景都是望中所见。。第二句的遥看点题,三、四两句应是稍稍走近一些才见到和想到的,也扣住了望字。第一句并不直接写瀑布,但却为第四句的疑安下了根。第二句与第三句构成静与动的对比,是遥看与近望所生的不同印象的真实反映。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当之状如在眼前,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象挂动天外,惊人魂魄。这首诗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作者:李白
类别:五言古诗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这首诗从内容上看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总体上说此诗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作者:李白
类别:山水诗
《望天门山》是李白的诗作,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首句乃在上游远望天门山,因为离得远,所以望得广,东西梁山都能望见,这句山水并写,从总体上概括地描绘了山水的雄伟气势。次句乃近望。诗人的小舟已驶抵天门山附近,至此即点明到了天门山下,这句单写水;第三句乃舟行至天门山之间向左右望两岸;最后一句又写远望。但它与首句不同,这句是小舟已驶出天门山,江面宽阔无边,诗人从天门山遥望前方,只见一片孤帆,在晴丽的水天相接的日边迎面驶来。虽然短短四句,勾勒了一幅意境优美,气魄豪迈、生动而鲜明的山水画面,使人顿觉心胸开阔,视野宽广,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作者:李白
类别:宫怨诗
《玉阶怨》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诗,其具体作年不详,取自背景是西汉班婕妤失宠后退居长信宫,作《自悼赋》。诗以怨为题,而一位被幽闭在与外部世界隔绝的深宫中的少女,终身丧失了自由,埋葬了青春,断送了人生幸福,其满腔怨情应是千言万语也说不尽的。但整首诗不见一个怨字,却通过两幅画面感受到这种苦怨:一幅是她久久伫立在玉石台阶上,罗袜已为夜露侵湿;另一幅是她回到室内,放下晶帘,透过晶帘凝望着一轮澄明清冷的秋月。读者就从这两幅画面和画中人的动作,去想象她在那样凄凉孤寂的处境中朝朝暮暮度过的时日,以及她内心深处百转千回、无穷无尽的深愁苦怨吧。
作者:李白
类别:古体诗
《临终歌》是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借物抒怀的骚体诗,《临终歌》即《临路歌》 。出自《李太白全集》第一首,后世认为此诗中李白所抒发的志向和悲愤之情可看做他的墓志铭。《临终歌》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李白常以诸葛亮自比,认为自己也有诸葛亮那样的胸襟与抱负,因而也希望象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那样得到君主的知遇,干一番经时济世的大事业。这首《临终歌》让我们看到,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
作者:李白
类别:七言绝句
《客中行》是李白作于东鲁的兰陵。当时李白在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而此诗以兰陵为客中,应为入长安前的作。前两句写酒美。首句写酒香。兰陵历史上就盛产美酒,据说曾于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这两句用酒的香味、酒的色泽、玉制酒器来形容衬托兰陵酒之美好。后两句表示要一醉方休。此诗未写饮酒场面之热烈,而饮酒场面之热烈可想而知。未写思乡情绪之浓郁,而思乡情绪之浓郁也可想而知。全诗主要抒写了虽为客居却乐而不觉的愉快心情,充分体现了李白诗豪放飘逸、放浪不羁的特色。
作者:李白
类别:七言绝句
《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作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或十八年(730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山中问答》是一首古绝,诗中提到,世俗的人看到李白这样有很高的文化和才能的人,却长期住在深山里,而不到热闹的城市中去或入世而感到疑惑,诗人却笑而不语。诗的后两句运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桃花随流水漂流到远处,诗的结尾点明桃花源别有天地,妙趣无穷,诗人愿意在这山中隐居。这首诗完全是口头语,很朴素,象行云流水似的,流畅自然,浑然天成。意境甚美,构思很巧妙,更使全诗为之增色。
作者:李白
类别:五言古诗
《古朗月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于天宝末年,在安史之乱前。这是一首乐府诗,原为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当时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也采用这个题目称做古朗月行,但并没有因袭旧的内容。此诗开头写孩提时代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最后表达为月亮的沦没而心中感到的忧愤不平之情。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完美的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作者:李白
类别:咏史诗
《乌栖曲》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于开元十九年(731年)在吴越一带漫游时所作,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该诗表面写吴王,实际在讽刺唐玄宗,也于深婉隐微之中流露出他对现在宫廷奢靡的不满。诗中写到,每当黄昏日落姑苏台上灯火通明。此时,吴王早已来到春宵宫里,陶醉在美人西施的温柔乡中。当西面山峰就要吞没了剩下的半轮红日,吴王与西施的寻欢作乐还是觉得没有尽兴,再次起身后看到太阳都要渐渐升起来了。李白此作,虽然也写吴王西施长夜欢宴,貌似艳曲,但突破前人窠臼,实际是一曲姑苏怀古,诗人对吴王淫靡行径持嘲讽、批判和否定态度,含有希望统治者从中吸取教训的用意。
作者:李白
类别:赠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所写的送别地点是湖北武昌县西的黄鹤楼,送别的友人是李白所敬仰的前辈诗人孟浩然。下笔点明故人,可见此次送别非同一般。加上客中送客,自然十分惋惜。故人仿佛在江中向黄鹤楼一挥手,便乘船东去了。烟花三月,包蕴丰富,体现了诗人敏锐的审美感受。末尾两句,诗人淡笔勾勒出一幅绝妙的图画,画面的孤帆与碧空两个意象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感。末一句,情景交融,妙合无垠。友人的白帆消失了,诗人还有远望,望到的只有不尽的长江水滚滚淘淘。全诗境界广阔,展示了诗人青年时代的青春活力,将惜别之情寄托于阳春的烟柳、繁花、飞逝的白帆、滚滚的江水之中,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作者:李白
类别:五言绝句
《怨情》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抒写一位美人的幽怨,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作美人神态的描绘:含颦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这首诗有一种红颜易老、红颜薄命的凄凉感,正如诗名,情中隐有一股怨念。全诗以怨字落笔,却奈何离不开情字牵挂,正像诗人自己的遭遇,虽然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被流放到夜郎,以致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但面对不能施展抱负的一生和无情逝去的年华,也只能剩下一声叹息。
作者:李白
类别:五言律诗
《登新平楼》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秋。当时李白初入长安,失意而西游邠州新平,登楼而有此作。诗中用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勾画出一幅凄凉的暮秋景色,暗寓诗人极度思念帝都长安,塑造出诗人怀归忧国、报国无门的渺茫失落形象,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情景交融,与末句的令人愁和次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